2015年,我来到贸大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,到现在从教近十年了。在收到这个专访任务时我心里还是很忐忑的,感觉自己离教育家这个称谓还有很大的差距,没有作为教育家的实际体验,只能结合自己前些年的教学经验和理解与大家共同探讨。
教育源于热爱与榜样的力量
对于教育家精神,我粗浅的理解,首先需要热爱教育事业,要有一种刻在基因里的“好为人师”的本能,这里所说的好为人师,不是指喜欢说教,而是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成长、喜欢分享知识、会因为自己的努力让他人取得进步而感到由衷的欣慰,从而有一种内源性的动力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工作中,并通过结果的正反馈不断激励自己的本能。如果没有这种本能,有再高的智力和体力天赋恐怕也难以被称为教育家。在这一点上,我有两个偶像,远处的偶像是国际著名计算机学者安德鲁·S.特南鲍姆,近处的偶像是曾与我同办公室的刘瑞林老师。特南鲍姆为了给学生上好《操作系统原理》这门课,自己写了一个操作系统——Minix系统;刘瑞林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对待教学兢兢业业,对待学生像自己的孩子。我觉得无论成就高与低,他们都足够热爱教育事业,这样的教育家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。
探究教育家精神的本质与精髓
除了热爱教育事业,还有三点我认为也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构成:分别是德才兼备、家国情怀和与时俱进。作为一名教师,除了最基础的教育工作,还有科研和服务社会等众多责任,从个人收益的角度,这些工作的“性价比”是不同的。因此,如果没有“德”和正确的价值取向,不但无法成为教育家,对社会的危害也会大于其他职业。如果只有“德”没有“才”,或许不会成为一名坏老师,但很可能成为一个庸师。“家国情怀”是我认为的教育家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,古之学者讲究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也就是说前面的四点,是为修齐治平打基础的,最终的目的是修齐治平,我很赞同这个观点。此外我想着重谈谈“与时俱进”,《大学》里讲到“周虽旧邦,其命唯新”,又讲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。人类的知识是不断发展的,特别是我所在的人工智能领域,可以说是日新月异。作为教育工作者,如果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并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,而是永远躺在自己的舒适区里,绝对称不上教育家。与时俱进的教育家,是敢于自我革命的,遇到颠覆性科技进展可能取代自己所处领域的时候,从来不担心新科技会砸了自己的饭碗,更不会吝惜个人知识体系迁移的成本,而是敏锐地察觉新科技将把本领域带到什么样的新境界,从而主动拥抱变化。
在挑战与感动中寻找教育真谛
我离自己心中的教育家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但是回顾这九年的从教生涯,确实有很多被感动的瞬间。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,一件事是我曾经教过的经贸院荣誉班的一个同学,她本来只是辅修信管专业,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对信息科学越来越感兴趣,最终去卡耐基梅隆大学CS方向硕士深造。她给我发了一封很长很长的信,里面写到喜欢听信息学院的课,喜欢听我的课,并给我封了一个“metaphor king”的称号,又说受到我和信息学院其他老师的影响,打算未来投身计算机科学事业。在我任教生涯的初期,这封信的到来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它不仅让我感到无比自豪,更激发了我继续在教育领域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。我怀着激动的心情,与家人分享了这份喜悦。能感受到学生需要我,这是职业生涯最幸福的事情。另一件事是因为个人身体原因,我有将近一个学年是停课状态。当我重新走上讲台的时候依旧在吃药,其中有两种药都会攻击神经系统,导致眩晕、迟钝甚至轻度致幻。恢复教学的第一个学期,真的很困难,常常课讲到一半,就有一种眩晕或恍惚袭来,几秒钟忽然不知道要说什么。记得在那个学期的倒数第二个教学周,讲《计算机应用基础》课程之前,突然头晕得厉害,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坚持上课,但临时申请停课已经来不及了,只好硬着头皮爬到知行楼第四层。这时忽然遇到两个我曾经教过的学生,他们带着青春的活力向我奔来,眼睛里闪烁着光芒,略带激动地说“喇老师,好久不见”。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好了,神奇的是,如此严重的眩晕和恍惚,直到我停药,再也没有发生过。这时我才知道,原来不是教学需要我,而是我需要教学!我想,能悟出这个道理,我离自己心中教育家的这个目标又迈近了一点。
尽管我清楚自己的能力和天赋未必能让我抵达那个崇高的终点,但凭借对教育工作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,我将满怀幸福地继续前行,不懈努力。